
本文转自:温州日报
本报讯 (记者 曾云毕 金叶) 1月21日,温州中小学正式进入寒假,但很多孩子还没开始休息,家长就已给他们报了各种学习班。当下,中小学生学业压力这么大,该如何缓解?今年市两会期间,本报小记者将目光聚焦到这里。市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们建议,引入优质校外培训资源,提升教学质量,控制书面作业量,让家长们少些焦虑。
“现在我们除了课堂学业,还有一堆培训班,课余时间几乎都被学习占用,您认为应该怎样在保证学习质量的同时,让我们有更多时间探索兴趣爱好呢?”市两会现场,小记者上官锦怡向市政协委员、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张京提问。今年张京提交的提案就是关于《着力破解教育负担过重现象,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》。他表示,当前中小学生面临学业负担过重,具体表现在作业难度加大,相当于变相给家长布置作业;作业重复性高,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。对此,他建议,相关部门要指导学校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,实行“作业熔断令”,可以由家长向老师说明情况后先让孩子按时休息,同时监督学校科学合理布置作业,作业难度水平不得超过课标要求。
报名校外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家长对高质量教学的渴求。市人大代表、温州第二高级中学校长陈德曹表示,随着社会的发展,学校现在需要与社会资源合作,如果引进来的课程能够对学校课程进行有机补充,能够满足学生兴趣、特长发展,那会成为非常好的做法。市人大代表、龙湾区妇幼保健中心主任郭淑华认为,引入校外培训资源能够丰富学校教育资源,能够拓宽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,提升教学质量,但是,校外资源较为随机,与学校已有课程衔接性不够,容易碎片化,同时会增加学校管理成本。
而对于小记者提出的“学生的学习成绩重要,还是素质教育更重要”问题,市人大代表、温州市第四幼儿园园长金晓群微笑着说,素质教育和学习成绩齐头并进,需平衡发展,而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身心健康,拥有强大的内心才能面对今后的很多变化,特别是已经到来的AI时代。
“AI时代,我们现在学的知识,是不是以后就没用了,只要学会使用机器人就好?”现场,小记者对现在的学习提出疑问。市政协委员、温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陈勇耐心地分析:真正的知识永远不会过时,人工智能会无限接近人的大脑,但永远无法替代大脑,因为不具备创造性思维。所谓知识过时更多是重复性、机械化的内容,但学生们为什么还要背诵大量内容,因为这些以知识作为基础,才能形成常识,了解历史,学习鉴赏古文之美等,“所以快乐地、认真地去学习吧,所学知识永远不会过时”。
还有小记者将目光投向“人工智能时代,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改变”。陈德曹说,在人工智能时代,学生需要培养掌握学会思考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还要以身体健康为基础,人格品质为动力,“未来是属于你们的”。